【原健法文章】一個寧靜的地方

本學會於6月14日時致贈感謝狀予所有倡議原健法草案的立法委員,也請學會內部第一位提出「原健法」想法的莫那.瓦旦醫師為我們分享原健法通過的歷程與感謝,以下為莫那醫師分享的內容:

 

一個寧靜的地方

 112.6.16

        5月26號是一個平靜且重要的日子,那一天中華民國立法院通過了「原住民健康法」法案,通過法案時氣候晴朗,而比較世界各國訂立原住民族健康法已經是快半世紀前的事了,那就是1976美國訂立「美國印地安健康改善法案」(American Indian Health Improvement Act),這是環顧美澳紐加,台灣是第二個為原住民健康設立專法的國家,足以證實國內對改善原住民健康不平等的決心跟作為。

立法的目的是奠基在全民共榮共好,也是宣告台灣社會改善原住民健康不平等的重要基石。我們的理解這個法案有三個重要的意義,第一個意義是「正式」,歷年原住民權益可等同而論的是「原住民基本法」和「原住民教育法」,「原住民健康法」則象徵對原住民「健康人權」的重視。

大家對原住民可能留下的印象,可能會留在奧運金牌郭婞淳的強健體魄和奮戰的精神,比較少想到原住民的原生環境可能不像一般人想像中的健康跟美好,事實上從原住民健康餘命和主流社會的差距來看,美國在歷經快50年的努力,平均餘命差距約是3年,加拿大原住民約是5年,我們所熟悉的紐西蘭毛利族的的差距是6年,一直努力健康改善的澳洲原住民的差距則是10年。

以上的資料來自2016年Lancet發表的文章中是有關原住民健康狀況的國際比較,很可惜台灣的資料並沒有名列其中,台灣當年的健康差距則是差8年左右,換句話來說我們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第二個意義是「制度」,就是指原住民族個人的健康,除了受到醫療因素的影響外,也受到社會因素的健康影響。而這個就需要制度上的積極介入跟健康促進,事實上台灣原住民的健康改善是等到108年的「改善原住民健康不平等第一期計劃」正式進入新的面對,接下來就是2030年的原住民健康照護中長程計畫,這將是進入個人預防保健、心理促進、醫療服務和長期照顧服務的展開,進而到健康部落和健康學校環境的塑造。

第三個意義就是「文化」,原住民健康法更看重另外一個影響健康的因素—「文化因素」,首先是文化關懷的面向,期待台灣社會能夠理解造成原住民健康弱勢的文化背景跟語言的差異,也能夠支持提供原住民照護的醫護人員一同理解文化的影響。第二個是對原住民健康友善學習環境、就醫環境的塑造,來縮短原住民在就醫跟長照時和主流社會的差異。

原醫會自從2008年參與太平洋原住民醫師聯盟PRIDoC的雙年會後,就一直致力於站在熱愛文化的主體上,希望鼓勵更多的原住民醫護人員來幫助自己的同胞更健康更快樂,也在此宣告「我們樂意,我們也會努力」留在這一塊健康的園地上,再種下更多的幼苗,守護原住民的健康。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