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計畫的公費人生,帶給自己在公職道路上深刻的影響】臺東縣余耳鼻喉科 杜歆醫師/賽德克族

  • 大學求學時期,喚醒「原住民認同感」–

在父母的努力下,我一直都是在平地唸書,知道自己是原住民,卻從不覺得和別人有什麼不同。大學後,接觸到社團的學長才有了「原住民認同」的概念。

大學時期,身邊的漢人朋友有時不了解,我為什麼一直往社團(山杏社)跑?為什麼如此熱衷社團活動?甚至和朋友還有他的家人在天母的餐廳吃飯,他們居然問我:「妳有吃過(這樣的餐點)嗎?」當下深刻感受到漢人對原住民的誤解。大一時有機會參加過原住民文化營,看到不同族別的原住民朋友,覺得非常新鮮又有趣,但也發現自己的不足。

 

  • 無奈的公費人生,後悔嗎?–

養成計畫公費生返鄉服務地點,在當初的合約是以戶籍地(原生地)為主,主管單位在制定政策時,並沒有考量到女性公費生還會有婚姻和家庭、戶籍地也不一定有缺可以讓我們服務; 服務單位 (如衛生所) 的缺額沒有一個公開且整合的資訊平台可以查詢,只能靠認識的朋友協助打聽。要下鄉前我已經結婚了,我的戶籍地在中部,但夫家在東部,雖然衛福部中部辦公室曾經通知我有缺額,但既不是我的戶籍地,也不是我夫家的,我面臨了可能要跟先生、孩子分開並隻身前往服務的問題。後來,才打聽到台東有缺,但我卻必需自已和衛生所聯絡了解狀況,再寄出履歷,然後等待。由於等了很久一直沒消息,只好透過關係請有力人士幫忙協調,才有機會帶著一家大小一起返鄉(勉強可稱我先生的故鄉)服務。由於地方單位人事任命是地方首長的權限,即使衛生所有缺,還是要經過很多「人事協調」…所以,我在還公費的七年中,也背負了人情債的壓力。

關於服務這七年,有後悔過嗎?養成公費生的身份會限制服務地點的選擇,主要服務地點是原鄉衛生所,要找到原鄉的缺很困難,要在自己的原鄉服務的機會更困難!奇怪的是,一般教育部公費生也可以進入原鄉衛生所服務,而且一年抵兩年,造成更多的競爭。養成公費生的立意是要讓我們回到原鄉服務,在服務地點上卻沒有保障!因為無法選擇放棄公費生身份,賠上鉅額賠償,甚至未來也無法再執業,只好想辦法面對這些問題。像我即使懷著熱忱、認命的下鄉服務,還是得經過這些波折,還好在很多貴人的協助下,順利撐過服務期。幸運的是,這期間我一直是跟我的先生、小孩一起生活,當職業婦女的同時,還可以盡到人妻人母的責任,享受家庭溫暖。

 

  • 離開公職,尋求自我價值–

服務完後選擇離開公職,是因為覺得自己在衛生所服務有種有志難伸的無奈! 在臺東這個醫療資源不足的地區,我認為醫療跟公衛如脣齒相依,醫師的價值應是「提升偏鄉醫療服務」,其中協助公共衛生當然是必要任務;因為覺得自己得到許多幫助才能在這個位置,所以很努力、積極的想發揮自己的價值,但年輕氣盛也造成不少衝突。主管單位重視的是可以評比的公衛成績,不是醫療品質,甚至不顧原單位醫療業務,強硬要求支援其他衛生所業務,礙於公費生身份也只能配合。七年期滿時,我已經36歲了,雖然青春已逝,但我想,我還有餘力繼續學習並尋求自我價值,所以選擇離開公職。未來的理想,可能是回到山地鄉開業,想服務原住民族人,不一定非得待在衛生所不可。

您可能也會喜歡…

2,426 個回應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5033164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786501 bytes) in /raid/vhost/maipt.org.tw/www/wp-includes/class-walker-comment.php on line 199